花语第74期
阅读,让我深思
——读《活着》有感
张家港外国语学校 初一(3)班 汪舒韩
若是死亡,是不是就能泯去世间所有的苦难和泪水。
摩挲着纸质的书,透着油墨未尽的文字,看着,想着。一个莽苍的村子,田坎上,福贵牵着“福贵,一边走,一边笑着絮絮叨叨。牛老了,走得慢了。人老了,说得慢了。一人再加上一头牛,慢慢地,静静地,从这一头走到看不见的天边。天很高阔,云痕依稀,残阳勾勒出两剪孤寂的影子。
合书,望向窗外,对着不远处屋顶上的鸟,深思。
我是个俗人,于生活酸甜苦辣中,并无大愿,只想活着,只想好好地活着。活着,怎样活着?或碌碌无为,平平淡淡,走在生活路上徐徐而去?或醉梦生死,沉溺虚无,陷进堕落的深渊不做挣扎?或出生名门,高官厚禄,乘着命运的缆车笑望山景;或一生艰辛,满心劳累,背驰希望的海洋步履艰辛?
像福贵那样就好。纵使生活对他百加残忍,他仍用苦难中萌发的乐观在最后微笑。那乐观就像寒冬蓦然绽放的花,艰难而又奇迹。
活着,为何活着?为一株草的发芽?一场雨的淅沥?一个人的离去?一座城的温暖?一个故事的感慨?还是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一首近在耳侧的歌?行走在生命的时间轴上,前一段为活着,后一段是死亡。人总是或慢或快,从前走到尾,没有任何原因,就像花儿必要绽放,牛儿必要耕地,天阴必要下雨,天晴必有暖阳。这是命运的结论,既然无法改变,所能做的只有活着了。大概这样,待死亡的时候,才能心中无悔,无悔于自己曾经的努力。
福贵,混了半生,苦了半生。这春来复去,几度光阴,身旁人逐一离去,他心中的痛从未停止。至亲的逝去,命运给予他沉重的打击,却并未夺走他的生命,所以他想要的,能做的只有活着。
活着,不仅只是活着,更是对困难的无所畏惧,对生活的乐观。
死亡,并不能让你逃避什么,这只会成为亲人的悲痛,这只是对生活的悲观。
尊重生命,不曾轻言死亡。哪怕受再大的风雨,再大的苦,也忍受;无论多艰难,多悲惨,也要活下去。像根草,绝不因冬日的漫长而放弃生长,要相信,总有一天春天会到。
我们都一样,都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指导老师:钱英
阅读,让我身心安顿
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初三(3)班 顾庭榕
“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了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林清玄
“作为一滴水,就要有自清的立志,要有海洋般广大的祝愿,能品味一滴水,才能品味海洋的真味。”一滴水虽小,清浊、冷暖却能自知,亦有自己的价值,或大、或小。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片清澈的心,流入清净的海洋。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林清玄先生的作品时,所记下的。那时的理解,还是朦胧的。后来偶然一次,读到“岁月的脚步走过,洗涤去许多我们的爱与回忆,而我在私心里觉得,有很多东西不应该随着岁月消失。”脑中那被淡忘的语句,又一次浮上心头。
林清玄先生三十二时与佛法结缘,入山修行三载。此后,他的作品中往往带有丝丝缕缕的禅意,与笔下文字相缠绕,便像从诗词中品味墨色山水。他从文学至佛学,悲智双运;将东方美学理念与佛家哲学情怀相融,情境兼容。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清幽却明媚,似山林中,透过林冠的第一缕晨光,宁静而温煦。林清玄先生亦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挥衣袖,便招来片片云彩,幻化成月光下柔美的馨香。他笔下墨香,袅袅不去……
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世俗的污秽,清丽悠远。在这一个个文字中,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人性的美好。他们仿佛成了一棵树,在我心中,虽然孤寂,但却为我守住了天上如玉皎洁的月。那些文字,是要携一盏香茗去品读的。正如先生以诗词下酒,“喝淡酒的时候,宜读李清照;喝甜酒的时候,宜读柳永;喝烈酒的时候,则大歌东坡词。”
“佛法讲的也无非是‘知苦、断集、慕天、修道’之理,佛法不只是为逃避人生之苦的人而存在的,佛法正是为那些在生命中搏斗,永远怀抱希望的人而存在的。”林清玄先生在一篇文章中道。我们身边的许多人都在用他的宝贵的生命在为我们演出佛法。在顾阿姨的一次回答中,林清玄先生悟出了“每一波逝水的终点就是起点,生命是生生不息的。”即使是大慈大悲的佛法,接纳的也不应该是懦弱之人啊。先生笔下那位卖馄饨的老人,总会在夜深时敲响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生意的信号,却不致打搅熟睡之人的美梦,更是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之人的心灵。老人的淡泊,使这串串声响云淡风清地飘入人心,萦绕。
如今,先生是离去了,但先生在世时,是那滴拯救了干涸土地的水,是那滴使种子萌芽破土的水。佛曰的人世因果,先生都已明了了。现在只是似他幼时捏凤凰花成的蝴蝶,在断鸿声中,飞往远去了。他通往的,是他一直渴求的、向往着的伊甸园。
阅读,使我在这天地之间,红尘之中,回味人生的清欢,安顿身心。
天寒露重,望君保重。
指导老师:徐艳霞
阅读,让我成长
张家港外国语学校 初二(6)班 庄鑫
阳春三月,草木萌发,大地也舒展着她那柔美的身姿。几只结伴而飞的小麻雀在湛蓝的天空中留下了美丽的影子,空气中荡漾着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
一缕淡黄色的阳光透过窗子,轻轻地洒落在书架上。抬头望去,一本《城南旧事》就在那边静静地立着,我应该有好久没有翻阅过它了吧。我将它从书架上慢慢地取下来,拍了拍封面上的丝丝灰尘,翻开书本,一缕缕书的清香浸润着我的心灵,一幅幅画面再次映入眼帘。
那年,骆驼队来了,停在了英子家的门前,小英子对铃铛有着美美的独特想法:给骆驼戴上铃铛,原来是给拉骆驼的人类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啊;惠安馆的“疯子”秀贞仍然是倚着门墙,看着来来往往过路的人;瞧,英子和妞儿又把手伸进小油鸡的绒毛里了......那个蹲在草丛里和英子说心事的厚嘴唇男人后来怎么样了?他和英子要去看海的约定最终实现了吗?兰姨娘之后过得幸福吗?宋妈还会回到英子一家人的身边吗?这,当我还没有知道答案的时候,英子却也不再是小孩子了。我,亦也不是了。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那个古怪而又稍有天真的秀贞,就是那个为了供弟弟上学而去偷窃的厚嘴唇男人了。我第一次读到这儿的时候还是在小学,那时候我并不认同他的做法,因为我觉得: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偷东西就是不对的,即使是为了供弟弟上学也不可以。然而,如今细细读来,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那惺忪的睡眼和流下的晶莹泪珠打动着我,他悄悄说的心事打动着我。他难道不是一个好哥哥,一个善良的“小偷”吗?他是穷人,被生活所迫着。因此,关于他偷窃这一事情,在某种程度上,我便慢慢地理解了,甚至是有些同情:他所做的这一切与付出的爱意是真实的,虽然用的方式并不是光明磊落的,也不是正义的。那么,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我也分不清这些,就像英子分不清海跟天一样。我,沉思着......
读书的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不知过了多久,竟已读到结尾。“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是的,英子长大了,要当“大人”了,要担起一个作为长姐的责任了,在以后爸爸不在的漫漫长路里要关心着妈妈,照顾好弟弟妹妹.....即使失去伴随着成长,成长也难免会失去,但,英子她淡定从容地迎接了以后的道路。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当我遇到分叉路口时,我会勇敢并且坚定不移地踏上那条属于我自己的道路!
抬头望了望窗外,太阳正高高地灿烂在湛蓝得如块玉石的天空中,几束阳光透了进来,留下一地金黄。
我成长,我无悔!
指导老师:吴兰娟
阅读,使我成长
—读《岁月静好,不忘初心》有感
张家港外国语学校 初三(6)班 林思琪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因为生而为人,所有的情愫便会在一刹那间涌现.在渺远的时间里,兜兜转转,回忆过去的种种,找到被风尘埋没了的初心,明白何为“无常”。 我始终认为,林清玄拥有起伏的过去,如今才能这么彻底地看穿这个世界—人性也好,岁月也好。他的一生里,总是“知足常乐”,他明白既然人生无常,那么当下便是最美好的。他在《时间之旅》里谈及岁月无常,冲刷一切,不论好坏与否,而正因如此,又有什么理由不乐天安命?把握当下所拥有的,不去计较未来的样子—这是他的“知足常乐”,也是人向往的一种生活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涓涓细水似流年。失去,在所难免;就好像改掉一个经年的习惯,尽管不一定是主观的想法,却也会因为这次失去得到不曾拥有的。所以林清玄不以失去为苦,他明白,只是还未寻到自己该拥有的;多年以后,也就会有回顾此事的余地—当年深以为苦的事,现在想起来会庆幸曾放下了它。他从不害怕失去,他告诫自己,也告诉所有人,害怕失去,才是痛苦的根源。 我畏惧夜晚,曾经确实如此—夜晚寂静,便会不由自主地静下来,忆及曾经真实存在过、却已默默流失的,我害怕失去,也不甘失去,可直到现在才明白,这叫做“无常”,而那些往事,是镜花,也是水月。我也向往“知足常乐”,就像弘一大师所说的“咸也好,淡也好,这都是不可或缺的”。岁月静好,每个人的初心,又有哪一个不是在苦苦追寻“知足”;他不明白“常乐”这一剂良方,他还没有追溯到痛苦的根源实则为“失”。在岁月里兜兜转转,但始终要明白自己到底为何而出发,始终不忘初心。 依窗点灯,随着林清玄清澈的书香笔记,去发现点点滴滴的平常幸福,于常乐中知足当下,于尘世间坚守初心!
指导老师:李春燕
阅读,让我找到去往远方的方向
——读《解忧杂货店》有感
张家港外国语学校 初一(4)班 严倾城
“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人究竟应该怎么做?我希望读者能在掩卷时喃喃自语:我从未读过这样的小说。”——东野圭吾
《解忧杂货店》这本小说不是东野圭吾的代表类型,但现代人内心流失的东西,在这家杂货店里都能帮你找回。僻静的街道旁有一家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因男友身患绝症,年轻女孩静子在爱情与梦想间徘徊;克郎为了音乐梦想离家漂泊,却在现实中寸步难行;少年浩介面临家庭巨变,挣扎在亲情与未来的迷茫中……他们将困惑写成信投进杂货店,随即奇妙的事情竟不断发生。
1,2,3....当生命开始正计时,我们开始了人生必修课—选择。从坚定的走在单行路上,犹豫的选择了丁字路口的某一方向,再到十字路口的面前,我们终于停了下来。
海子选择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鲁迅选择用双手扒开荆棘,用文字拯救国家;有人恣意有人无畏,我们可以说他们的选择不同,但是评判错对确是无稽之谈。就像站在路口的我们也会有一秒突然感受到万籁俱寂,听到了答案,无关对错。如水滴入平静的湖面,即使很快消退却依然泛起了涟漪。
“当我们抛硬币时,在它下落前就已经知道期望看到哪一面。“
这也是为何解忧杂货店里的浪矢爷爷说:“我谘商多年,终于了解到一件事。通常谘商者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找人谘商的目的,只是为了确认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因为,我们所选择的道路,就是当时的必经之路。
遵从内心所向之后,就积极地付出吧,有时伤害,有时相助,人们总会在不经意中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积极对待选择的道路,我们才能问心无愧。选择之外还有改变,可以撞得头破血流,也可以突转直下。
“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 —— 杨靖宇
心中的火种,终会燃出一片热烈火光。我们总是太过于顾及自己当下所面临的困境,而当我们跳脱这个枷锁,是否自己心里住着的那个解忧杂货店,就能帮我们看清问题本质,审视真实内心,找到去往远方的方向。
能够做出决定的从来都只有我们自己,但沿途遇到的风景却有可能在我们心里播下一颗种子,我们每天的一言一行说不定都会对某个人造成微妙的影响。世界像一座巨大的森林,我们不知彼此面目却又生活在相同时代。
所以,请不要吝啬手中的小小善意,也许你指缝间的一丝星光,足以让人献上此生的热泪盈眶。
“你将去往何方?”
“天下。”
指导老师:李军
阅读使母子关系走得更近
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初一(1)班 方骏豪
“多年母子成姐弟。”读完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后,我与母亲相视一笑,共同说道。
阳光明媚,探进窗前。我和母亲共坐在窗前的沙发上,阳光打在书页上,金黄的阳光伴随着油墨的书香,我与母亲共同欣赏着《多年父子成兄弟》。
文中汪曾祺的父亲是个画家,他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他也很有情趣,养蟋蟀,养金铃子。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瞄了一眼母亲,她何尝不是如此呢?我母亲也是一个雅致的人,她是一个诗人、作家。写唐诗,填宋词,信手拈来;做散文,写现代诗,行云流水。母亲也是一个有爱心有情趣的人。她养过兔子,养过猫,时常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喂它们,用手抚摸他们的毛。她也养花,我家里有一个园子,母亲在里边种月季,种蔷薇。“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文中的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很少发脾气,对待子女从不疾言厉色。母亲虽然不像他一样无疾言厉色,她的生活规规矩矩,容不得我生活有一点瑕疵。但母亲也爱孩子,她陪我玩耍,在你一句我一句的飞花令中,体悟诗词之美;在你一步我一步的象棋中,体悟策略之精;在你一张我一张的照片中,感受人景结合之妙。母亲还陪我打羽毛球,一起挥洒汗水;在夕阳下散步,一起聊天闲谈;在公园里赏花,一起体会大自然之美。
文中的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我母亲亦是如此。但文中父亲不强求。我母亲似乎就大不相同了。文中的父亲因“我”的国文好而开心,而不因数学不好而生气。而我的母亲呢,对我的每一门都极重视,甚至到了“一门不好就开骂,二门不好就开打”的地步。不过我考好了之后,母亲也同文中的父亲一样炫耀,虽不显现于言表,然体现于内心,母亲因为我考得好常连续几天都睡不好觉,激动得夜里还在反复回味那兴奋的感觉。
汪曾祺当了父亲后,儿女常常没大没小的,我亦是如此,我也时常同母亲开玩笑。有时叫她“妈妈”,有时叫她“母亲”,也有时叫“老妈”,还特意改个音调,成了“老马”,此时,我们总会哈哈大笑起来。正如文中所说:“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
细细读完此文,我痴痴地望着母亲,思考着文章与母亲的联系,正当我想得入迷时,母亲也望向了我,四目相对,我们笑道:“多年母子成姐弟”。
读一本好书是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的过程,一个作家写的是作家自己的生活,而我们读者却常常从他的生活里看到我们的影子,看到了千千万万家庭的影子。
指导教师:钱英
阅读,让我理解平凡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张家港外国语学校 初二(2)班 李心怡
初读《平凡的世界》,便有了些许稚嫩的想法。这本书在“文化大革命”这个历史背景下,通过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中兄弟孙少安,孙少平二人的人生道路,以及围绕他们而展开的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的普通人形象,展现了当时陕西一带的城乡生活。
读完后便觉得这部小说不仅情节构思巧妙,能抓人心弦,而且其本身立意极为深刻。烈阳照耀在黄土高原上,尘沙漫天,那个出身贫困的少年,谱写了一首阳刚而又缠绵的歌谣。如今,我们生活在繁华的城市中,体验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又如何去体味那一年吃一顿肉,顿顿黑膜丙菜的滋味。这两个少年最动人的地方是敢于追求更好的生活。是啊,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抬起头,背上行囊,我们都是追梦人。
那个平凡的孙少平,从顾养民的宽恕中,第一次下意识地去寻找,创造自己的人格魅力,离家去黄土高原打工,住在施工楼里,只为求一处读书的天地。到了矿上,凭着勤劳与勇气,成为班上最具威望的一个……他拥有过爱情,可他打败不了命运,丧妻,毁容,接二连三的发生……生命既伟大而又不堪一击,他始终没逃离黄土高原。读到这儿,我合上书,心中充满遗憾,可这一切又是他自己的选择。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有权利去争夺自己想要的东西。谁人未曾有过一腔热血,一份梦想,当现实的利刃再无法使他屈服时,他就真正洗尽铅华,活出自己的尊严了。
回到“平凡”二字,当今追名逐利的人有多少?人们早已忘了初心。平凡不是平庸,是经历沧桑的彻悟,是路遥唤醒了全世界!《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们,平凡的生活,不平凡的人生,铸就生命的丰碑。
指导老师:顾继红
花谢花飞花满天
张家港外国语学校 初一(2)班 蒋佳怡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前世之缘,后世来还。阅读,揭开记忆,如烟如云的世事,如痴如醉的牵挂,一缕情丝,让我慨良许久。
抵达京城下船登岸,到了荣国府,进了垂花门,过了穿堂进到屋内。外祖母迎了上来,她知道她的新生活就要开始了,荣国府不缺美人儿,见了各样天仙般的人儿后,一个颈上挂玉,衣着华贵的年轻公子走了进来,抬眸一望,俊美的脸庞似在哪儿见过似的,可任凭仔细回想,终忆不起来,思索中他轻笑着发声:“这个妹妹我见过。”而她可能怎也想不到自己原是绛珠仙草,他原是神瑛侍者,上辈子便有恩,她是要用一生的眼泪来还恩情的。
可情这个东西,怕是说不完,又放不下了,怎么就惦记上了呢?每每听到他们的“金玉良缘”,奈何他解释,一些尖酸刻薄的话,便也不禁从嘴里吐出来了,情愫啊,真是美好而又酸痛的东西。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她有的是纯情,有的是洒脱,像一朵独放的荷花,濯清涟而不妖,澄澈如碧玉,这便是她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真假又如何,一切的一切,让我难以琢磨。她与别人不同,她便是她,不羡艳他人却依旧清高孤傲,知世故而不世故,一片真心便显得更可贵了。但在这个注定孤独无依的世界上,他是她心中的温暖;在情感无靠的当下,他又是心中永远的伤。试着,看春残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这是无法言语表达的凄迷,像她一般,昙花一现又如残花般凋零。封建下的几经历数终不得圆满。而她,又能怎样,去抵抗这等无情的判诉?
潇湘馆内,焚烧尘缘一世,像是焚烧着她死灰般的意志。命运却又是这样的不公,化为灰烬后的一丝光明,又怎能照亮封建的黑暗?可怜的人儿啊,没有字字辛酸的控诉,她选择了泪逝安静离开.....情节如此,书中的故事,总会让我掩面哭泣。
阆苑仙葩,美玉无瑕,是缘分吗?是有缘无分吗?在我眼里,他们一个是镜中落花,一个是水中残月,有多少泪水,经得起这样的造化?从秋到冬,从春到夏,多少相思入骨,多少万劫不复,最终只是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罢了。《红楼梦》为我展现的更像是一场无声的较量,伟大的爱情都是悲剧吧。悲剧故事便是这场情较的硝烟。奈何情愫本凄苦,宝玉是黛玉唯一直知己却上天不由人。纵你如花美眷,又怎敌似水流年?我深感悲哀,深感惋惜。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倘或偶得空闲,我定当再品此书,领略文学的旖旎,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充实的人,一个物质清贫却精神丰富的人......
指导老师:沈静
阅读,让我一路追寻
——一卷《诗经》的细语
张家港外国语学校 初二(1)班 陆怡仰
木制的书架上,静静地放着一排排书籍,空气里氤氲的是淡淡的油墨纸香,烦躁的心渐渐安放下来。轻抚一本本文学典籍,指尖的触感唤起心灵的悸动,久远的文字如梵音,叩击着灵魂。
寻得一方角落,膝上摊一书,时光在手边慢慢绽放。竖版的《诗经》读起来颇为费力,无句读、无注解,但那熟悉的汉字却仿若蝴蝶般欲破卷而出,与子同飞。
站在路的这头,我望见了三月的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我一路追赶,你却拂落一身桃花,穿起新嫁衣翩然而去。“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于是我逆水而行,欲执子之手,却又梦醒天白。荇菜花开淡黄,溪水绵绵流长。辗转反侧,只因是那一眼,便羁绊了千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真挚的心音,美好的爱恋;“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卫国百姓讽刺统治者的虚伪、无耻,这是赤裸的憎恨;“谁谓宋远?跂予望之。”侨居卫国的宋人眺望家乡,这是无尽的思念。这些直白、敢爱敢恨的文字,将孔子说的“思无邪”表现得酣畅淋漓!
先秦路上,“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我与采桑女一起奔走,看见了悲伤;“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我听到了伐木者的愤怒;此时,秦地儿郎已修好戈矛,磨砺兵刃,整装待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同仇敌忾的声音响彻云霄!我一路高歌,一路在音乐的节拍下一咏三叹。唱不尽啊,唱不尽,先秦国风吹成了最纯朴的民谣。在这诗经铺就的道路上,我愈走愈远……
咯吱的转轴声,推开了一扇历史的大门,春秋的淳朴气息将我湮灭尽净。着一袭布衣,踩一双草履,我奔走在十五国的阡陌大道上。仰看七月流火,燕燕于飞;俯听关关雎鸠,青青子衿。踏潺潺溪水,采沃若之桑,愿有情人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我一路追随,直至这些最原始、最纯朴的歌谣落墨成文字,才恍然梦醒。
合上一页历史,轻抚一卷春秋,思潮依旧奔涌:诗在眼前,却又不在眼前。读完三百诗,却读不完“诗三百”。诗言志,思无邪。阅读无止尽,我愿一路追寻!
眼前,两侧的书架正向前蔓延开去……彼时,夜已暮,《诗》未央……
指导老师:李瑛
阅读让我觉醒
张家港外国语学校 初三(2)班 王芊雅
曾游历中国名山大川,寻找中华文化的足迹。在你朴实的文字下,却能让读者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冥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曾到达过道士塔。割离的石子、破碎的沙滩、厚厚的黄土、灰色的天空,这种荒凉总是深深触动我的心,抵达灵魂深处,莫名生出同情、悲悯的情怀。这亦触动了你的心弦,字字句句中,对王道士出卖敦煌莫高窟国宝的行为,其悲愤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那目光呆滞、穿着破旧棉衣的王圆箓,亲手让外国人大摇大摆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里,从此,它蒙了辱。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扛起这笔文化重债,势必太过苛刻,所以留下的只有恨,恨那个时代清政府的软弱、人们的愚昧,这是时代的悲哀,读着沉重,更多的却是无奈而乏力的恨。或许王道士只是这么多见证中华文化衰落的一个缩影,但作为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的衰落,让人不禁更觉苍凉。
走过道士塔,来到莫高窟,壁画的流光溢彩,现于眼帘。“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是的,生命的鲜活与弹性本就难以刻画,却在工匠的笔下有了呼吸,甚至跳跃。眼,还在留恋美丽的壁画;心,早已臣服在这些工匠的笔下。伟大的创造往往都是由平凡的人完成的,当世人惊叹于这这些美丽的雕刻时,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姓名。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我亦陷入其中,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一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如此瑰丽的色流,而竟能如此指挥若定。读到这里总算把之前读道士塔的阴霾一扫而空了,看似荒原、破旧、废墟的这里,反而让人更能真实的感触生命。
在这儿,已超过了时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历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对那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的默认,它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不禁会让人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读它,让我受到了灵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礼,心灵上的升华。
史铁生曾说过,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一句话,让心不禁一颤,走进废墟,才一抬头,已是朦胧泪目。废墟表现的固执,活像一个残疾的悲剧英雄,它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文化的废墟,是真正的废墟吗?不,是太沉重的苦难罢了。而苦旅,夹杂着些许落寞的咏叹,仿佛是对中国文化最黯淡时期的咏叹,对苦难文化的咏叹。
它不只带给我们一次视觉上的冲击,更着重于引导我们发掘视觉景观背后的文化归属。而正是由于这些背后的故事,又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上更深层次的冲击,最终视觉与精神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才是旅行的真正意义。这也正是我读了《文化苦旅》后最大的收获和最直接的感触:正视过往与当下,认清眼前事物的本质,挖掘事物背后的渊源,思索事物背后的真谛。不仅在于旅行,这三点对于一个奋发的人生来说,也大有裨益。
初读《文化苦旅》,或许余秋雨是用冰冷的指尖写下的这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文化苦旅,但感觉已有一种坚定的力量蕴藏在手心,一腔民族的热血深藏在心底。纵观历史,华夏儿女们,你们是否在不经意间的一瞥中,有了觉悟而惊醒?
指导老师:马瑞红
阅读让我领悟文字之韵
张家港外国语学校 初一(7)班 蔡玲玲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飞鸟集》。
《飞鸟集》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惊艳,毫不夸张,泰戈尔的笔触温柔而又细腻。这英语被赋予了魔法般,令人着迷。
夏花绚烂,惊鸿一瞥却不过为昙花一现,秋叶凋落。凄美感伤,却不过为"化泥护花"。 使生如夏花之灿漫,死如秋叶之静美。下月之花,往往带着一丝妖冶,你可曾见过七月莲花,满塘皆此,白如瓷,粉如霞。却不知何时垂了眼,一狠心辞了时间去。秋日之叶,往往带着一丝哀婉。你可曾见过十一月红枫,满山皆此。红似姻,落似蝶。却不知何时落了地,一闭眼归了大地,生死轮回,终究逃不过。生活犹如庄周梦蝶,无人知晓是蝶化人呢?还是人化蝶呢?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年少青春正盛。做一朵鲜花,也许带着锋芒, 但前途漫长, 人生将尽尽,做一片秋叶,也许带着不甘,但生活平静。倘若你的生活,因为盛开时的稍纵则逝,那不却似那镜里观花? 好似那女子朱唇不点自赤,杏眼藏里,腮边青丝,却不过终究只为一副美人貌,也许惊艳一时, 却不得一世芳华。浮生万千,唯有夏花秋叶最解情。做花,不骄躁,不孤芳自赏,就一片芳香留于世,绚烂一时虽说为昙花一现,却仍是一片芳景 ;做叶,不自卑,不踽踽独行,就一片春泥归于土,凄美一时虽说为落叶生悲,但仍是一片归心。
有时抬望苍穹。望见几只飞鸟掠过,会不禁想到那个伟大的人一泰戈尔。这位字里行间都透着字韵美的艺术家,他将生活献于诗歌他将诗歌献于世界。
指导老师:陆云
阅读,让我理解平凡
张家港外国语学校 初二(5)班 张静怡
也许辉煌的一生不是如波涛翻滚,而是平凡如河水般地淌流不息。因为平凡是生活的本色,苦难是人生的主题。
但他——孙少平,也许血液中注定灌着一种执着,便是生而平凡,追求,不甘,来日可期,便注定不凡。
碧水涟涟的东拉河静静流淌。厚重,贫瘠的黄土地上,孕育了一群以孙少平为代表的求索奋斗,不畏艰辛的青年。在这《平凡的世界》里,人生的自尊与自强,生活的奋斗与拼搏,爱情的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在一起。至今回味起来,还是荡气回肠。
本书最让我敬佩的人物是孙少平。一个出身卑微,家境极端恶劣,甚至温饱都有困难,每次用餐时,不是高傲地站在甲餐的行列,也不是低头落在丙餐行列中,而是像“做贼”似的,待到操场一片寂寥,才东张西望地出来,慌乱地拿两个黑馍馍的农村少年。 不过,他也算是在大多农村人中不凡的一个了。首先他可以进入县里的重点高中,这在白羊肚头巾里算是个明珠了。哥哥从小成绩优秀,可因家庭需要,便自觉得退回到农村人的本职上了,地地道道地“随波逐流。”整日最充实地也就面朝黄土,背朝天了。城乡这条代沟,使他自卑地觉得得到润叶,机率渺小得如尘埃,这“皇帝的女儿嫁给农民。”就是美好梦一场。于是便是少平眼中那“随便”找了个妻子就娶的。也许他是无私为家,可也正是平凡的。
可孙少年,不会让世俗的观念操纵着未来,有一种不论山高水长的志向,驱使着正值青春韶华的他,背井离乡。他赌上了自己的未来,只不过是为了赢过平凡。他舍弃了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农民的命运,舍弃了与哥哥合伙烧窑的机会,尽管是孤独低支撑着生活,在建筑工地上做着最辛苦的小工,有次被一块大石头割破了背,可也坚持着,愿意挑灯夜读,遨游在自己富足的精神世界中。也许这正是“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凄凉。”读到这里便是心生感慨,觉得“对于生活理想,应该像敬徒对待宗教一样充满虔诚与热情。”他捐弃前嫌,救助女同学,又拿出微博的血汗钱,去帮助素不相识的小女孩。他不安于适宜的教师生活,而去险象环生的矿井中做着那“看不到天日”的活。又是他,舍身救助落难的工友,差点丧命。可他也不曾想过,那一微不足道的感谢背后的伤痛。
这让我不禁深深的思考。我们习惯了被王者震撼,为英雄掩泪,却忘了每个人都归于平凡,但追求不凡。这本书诠释的是生活的意义,苦难的哲学。是啊。“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在这奋斗的道理中,会遇到很多的苦难,这是生活的缝隙,也正是有此我们因该感谢苦难,因为它得以让阳光照进来。通过一段生活的压迫,血火般的洗礼,孙少平成长了许多,他相信,我也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定比轻而易举拿出来的更有滋味。
孙少平,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不凡的人。平凡在于他是普通农民出生的青年,不凡在于他是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正如他所说:“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要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每个人心中都该有个孙少平!源于平凡,追于不凡。
指导老师:王敏
读书使我淡泊
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初三(3)班 曹雪妍
晨雨初过,窗外薄雾霭霭。风轻轻地吹,叶便簌簌地摇曳着。一缕阳光浅浅地映照着,便有了一圈圈的光晕。一切清浅,平淡,恰似那些不经意间流走的年华,极轻缓又是极淡泊的,波澜不惊。读书的光阴,如白驹过隙般,不动声息地就这般过去了。
总喜欢就着一壶清茶,静静地读书,细细地品书,不知昼夜,亦不问朝夕,静静地揣摩着书中的悲喜、离合。渐渐地便觉得眼中有些湿润,眼前便也氤氲出一幅幅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东坡居士在年少之时是怎样的意气风发,鲜衣怒马,又是怎样的,才情出众,笔墨惊华,须臾间便写的秋水文章。那时的他,想必是不羁的,是带着一股傲气。一瞬间,我便又看到了他。这时的他,似乎沧桑了许多,不再自命不凡,一樽清酒对月,问天上宫厥,今夕是何年,何时又是她的归期?既问也无答,便兀自立在如练的月华之下,吟咏出那最美的祝愿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东坡居士是怎样的豁达,才得以吟诵出这般的词句,才得以这般的情怀。在这般悲苦的命运之中,他学会了宁静淡泊,旷达开朗,以乐观的心态,从容地面对近在咫尺的波涛汹涌。
我轻轻地抿了一口清茶,只觉得甘洌,淳真,又透露一丝丝不易察觉的苦涩,像像极了东坡居士的人生,历经几度沉浮,终也回归了平淡,丝丝地甜着,又不露声色地苦着,不诉说,不埋怨亦无悔。只是不时浅浅地忧伤,默默地愁苦,悄悄地窃喜,兀自地欢愉,悲喜自随他的心意,但都是极清浅的,无大喜大悲,倒也算是乐得自在。正如他自己所言:人间有味是清欢。不知这时他的生活称不称得上是呢?这时他远离官场远离昏暗的朝廷,功名利禄,于他也只是过眼云雾了,只是偶尔地笑称“老夫聊发少年狂”,不知是幸运是不幸。此刻的他对国事再放心不下,也是无从插手,再也管不着了罢?于是他便学会了放下,以平和的心态,笑面属于他的人生,无论悲喜与否,他选择了淡泊,不喜不悲,不怒不恨,不怨不争。他只是守住自己内心的一块净土,让在纷争中已经疲倦的自己可以休憩,疗伤,让自己可以重新展开笑颜,从此不问尘世事非,只留住属于自己的一份欢乐。
世事本就无常,以淡泊之态面对,方才可以化解,正所谓:“一笑泯恩仇。"人无大喜大悲,才可以看清事物的本真。淡泊地面对一切,方才可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睛。”
指导老师:徐艳霞
阅读,使我更淡然
——读《苏东坡传》
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初三(2)班 吴启晨
提起宋朝,你便不得不提起一个人。他的地位,在中国文化史上是可以谈得空前绝后的。他便是苏东坡。
苏东坡的人生是传奇性的。除了他那灵秀的诗词,那豁达的处世态度,最为人所津津乐道,就是他那三起三落的人生曲线了。古往今来,文人几乎都是脆弱的。历史上许多的文人,都倒在了一起一落之间。仕途的不顺,并不是致命的。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这,击垮了中国文脉中大多数的文人。而你,在这些人中,傲然挺立着。
你有着几乎可以称作天才的能力,博古通今,少时便出仕。但这并不是你人生的全部。挫折成就了你。你人生中的一次次缺憾,绘制着你自己的人生道路,同时也谱绘着中国历史的一段叫作北宋的分支。你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在勾心斗角的党派纷争中脱出身来,自清外任,来到那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从此,杭州就成了你的第二故乡。这次抉择,或成就了你洒脱的神韵,阔大的胸襟。这次抉择,成就了你的文学气质,促成了你的斐然政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浸润了你,你点亮了整个杭州。
你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抉择,是在黄州,你拖着沉重的脚步向黄州走去,带着整个官场泼给你的脏水向黄州走去。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在现实与官僚的双重压力下,你选择了妥协,于是,历史上又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诞生了。这件事,被后代的史学家们称为乌台诗案。但这没有击垮你。黄州,造就了你的文学创作生涯的巅峰。你终于选择了超脱。正是因为这样的一次缺憾,才有了你超然淡泊的人生态度。“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你一个“闲人”,在黄州歌咏着“大江东去,浪淘去,千古风流人物”。你寄情于山水,吟唱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你热情与生活,创造了东坡肉等为民众所流传。你在困顿的生活中挣扎着,超越着。你渐渐回归空灵,你的思想渐渐清澈。你习惯了淡泊。黄州,造就了你的文化人格的丰满。谪居黄州,它断送了你近十年的仕途。但他或许又是成功的。它成就了你,造就了你,使得你在后半辈子的颠沛流离中能淡然处之,泰然自若。
《苏东坡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正是他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你用你淡然的态度,刻画下了你的三起三落,也谱写着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在中国文脉中,注入了一个叫“苏东坡”的鲜活的灵魂。
指导老师:马瑞红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