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首页学部>北区>教学教科>详细内容

张家港市第二十届中小学、幼儿园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暨名师课堂展示活动——《22九色鹿》第二课时——陶花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1-20 16:52:06 浏览次数: 【字体:

张家港市第二十届中小学、幼儿园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

暨名师课堂展示活动

《22九色鹿》第二课时

开课教师:陶花

陶花,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教学能手。参加工作以来,以勤恳踏实的工作作风,谦虚仁厚的人格魅力,爱生如子的博大胸怀,赢得了领导、同事及家长的肯定。多次参加公开课教学,获苏州市二等奖,市评优课一等奖,语文素养大赛一等奖。曾评为苏州市“优秀班主任”,张家港市“教育先进个人”。

教案:

22 九色鹿(第二课时)

张家港外国语学校(北区) 陶花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板书课题,齐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民间故事——《九色鹿》。

  主要描写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板书:九色鹿  调达

2.这是一个精彩的民间故事。谁能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九色鹿:善良、无私、勇敢……调达: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灵魂肮脏……)

完成板书:善    恶

二、深刻感知人物形象

(一)自由品读

1.过渡:接下来,我们走近这个民间故事,请大家默读课文,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可以是你喜欢的九色鹿,也可以是人物转变最快的调达,仔细品读人物的相关的语段,可以圈圈画画,也可以用写关键词的方法作批注。

2.学生自由品读。(师巡视,鼓励:很多同学选择了九色鹿,也有同学研究反面形象,非常有挑战性,很有勇气)

(二)体会调达的“恶”

过渡:哪些同学选择品读九色鹿?哪些同学选择品读调达?评级:民间故事中不管是正面形象,还是反面形象,我们都能读懂他,走近他……

我们先来品读调达这个人物,谁先来交流?

1.“起誓”,出示句子:

●落水人名叫调达,得救后连连向九色鹿叩头,感激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

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

(1)  什么叫“郑重起誓”?(郑重其事地作出保证)

    补充:古代人在发誓的时候,常常手拿枝条,说完后就把枝条折断,意思是如果食言,就会像枝条一样折两断。答应了就要做到,“誓”是一诺千金。

(2)此时此刻,调达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评价:信誓旦旦、感激不尽……)指导朗读调达说这些话时,可能还有什么表现?(想象)

(3)前后勾连,前面越是真诚,越体现他的虚伪,越是感激不尽,越体现他的虚伪,我们来读好它。(指读)

2.“告密”,出示句子:

●出示:调达看了皇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就进宫告密。

(1)你读到了( )的调达?(见利忘义、贪婪、恩将仇报……)随机板书

(2)调达是见了什么“利”?(重金)见到了重金,就忘记了—救命之恩。

哎,这真是一个见利忘义的小人呀!(读句子)

(三)体会九色鹿的“善”

过渡:同学们,从调达的动作、语言,加上了想像,勾连了前后文的情节,我们读出了这个人物的——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卑鄙无耻(指板书读),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走近九色鹿这个形象。

1.“善良”,出示:

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1) 读到了( )的九色鹿?哪里看出?

(奋不顾身、舍己救人、勇敢。板书:勇敢)点红:“立即”“纵身”

(2)九色鹿在情况危急的情况下,选择了挺身而出,你从哪里感受到危急?

  交流评价:  你从人物的语言中感受到了当时的危急——(读句子)

              你从人物的动作中感受到了当时的危急——(读句子)

你从当时的处境中感受到了当时的危急——(读句子)

(3)△ 此时,九色鹿脑中只有一个念头——救人!她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何等的勇敢啊!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勇敢”,出示:

●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说:“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1)  指读面对”那个人”愿做奴仆的誓言,九色鹿需要吗?

它需要的是什么?这是它唯一的要求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点红:只要……就……

(2)九色鹿的话语是那么真诚、那么朴实、那么无私。那是世界上最感人、最动听的话语了,谁来读读?

△ 九色鹿是那样的勇敢、无私,在她身上体现着一个“义”字,调达危难时刻面对他人的援手,他感激涕零,并懂得知恩图报。

此时此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呀!(分角色读)

(3)“机智”,出示:

●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1)你读到了()的九色鹿?点红“竟然”“难道”

把你心中的不平向国王倾诉吧!(指名读)

(2)同学们,如果你是天下的老百姓,知道国王与灵魂肮脏的调达残害了九色鹿,你会笑话吗?(交流)

    国王,现在你还会杀九色鹿吗?(不会)为什么?

就这样,九色鹿逃过了一劫,你读到了(  )的九色鹿?(机智)

(2)对国王的语气和对调达的语气都一样吗?圈点“陛下、您”

提问:面对前来捕杀它的国王,值得九色鹿这样客气吗?那九色鹿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为了保住自己,他觉得国王也是受蒙蔽的)。

△ 这正是九色鹿的高明之处,可见这是一只怎样的鹿?(机智)

小结:你们看,刚才通过深入学习,我们进一步深入领悟了九色鹿——(对照板书),体会了调达——(对照板书),民间故事,人物个性鲜明,善恶一目了然,那这个故事的结局怎样呢?

三、结局,感受主旨

1.出示,指读:●国王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并重重惩罚了他,还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

调达的结局是——

九色鹿的结局是——

2.此故事绘于莫高窟257窟的西壁,《九色鹿》的结局也有很多版本,出示:

  ①说来也奇怪,当国王率军队回到王宫时,夫人的病也奇迹般地痊愈了。

后来全国各地的鹿,都聚集在九色鹿住的地方,吃草饮水,平安地生活。而这个国家也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②王妃的贪欲落空了,她又羞又恨,最后被活活地气死。

    版本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板书完整:扬善惩恶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民间故事年代久远,口耳相传,用朴素的语言表达老百姓朴素的愿望,这样的故事我们喜欢看,喜欢听,也一定喜欢讲,课后就把这个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帮助我们辨别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使我们成为一个的人。最后老师想向大家推荐一些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1.《梁山伯与祝英台》 2.《白蛇传》

           3.《孟姜女哭长城》   4.《牛郎织女》

 

 

附:板书设计

                     22   九色鹿

   扬 善                      惩 恶

九色鹿                     调   达

勇敢                     见利忘义

无私                     背信弃义

          机智                     恩将仇报


适“体”而教,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

——陶花、唐灿丹执教《九色鹿》评课稿

江帆小学  吴琰

互动:你知道本节课改展示月的主题是什么?你知道主题的出处和含义吗?(江苏教育厅长葛道凯去年在《光明日报》提出的)

本次课改展示月的主题是“适合教育,协同学习”,紧跟教育改革发展的脉搏,意义深远。我以为这个主题对于我们语文阅读课教学来说,非常适合。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说:“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不那么好的阅读教学,其原因往往是不顾文体体式,采用了莫名其妙的解读方式、阅读方法。 ” 

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不同的文体在阅读过程中,其思维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比如,阅读诗歌需要形象思维,凭借意向及其组合形成的意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阅读议论文需要逻辑思维,辨识观点、论据以及论证过程内在关联,判断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你不能用一种套路、一种模式去完成所有教材的教学,也不能用读诗歌的方法读小说。学生学习教材文本实质上就是学习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形成相应的阅读能力。                                                                                  

   今天,很高兴看到,我们两位执教的老师,都是带着对文体的认识和研读,丢弃了传统的套路,用更合适读故事的方式,进行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研制,能基于学情有效尝试,进行了精彩的展示。

一、把握文体的基本特征

   教参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民间故事。更准确地说,它是来自于印度的民间故事,是一个佛经故事。佛经中包含大量的印度故事,据说是佛祖讲经时很善用生动的故事来诠释经文要义,所以佛经中有较多记载。后来伴随着印度佛教和佛经的传译进入了中国,很多进入了中国的民间文学。《九色鹿》的故事由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改编。故事里,释迦牟尼佛前生是一只九色鹿王,生活在印度的恒河岸边。他舍身救人却反被人出卖。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讲述着一个流传千百年的朴素道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前生的释迦牟尼未成佛,甚至未得人身,所做的事情却饱含慈悲。这样的慈悲精神也贯穿于流传千百年的佛教文化中。而在故事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的”“”“,以及由此带来的烦恼和恶果。它和我们常见的民间故事一样,情节跌宕起伏,生动连贯,故事味强,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超自然的神奇力量,有丰富的想象。又因阐发着某种道理,又被人视作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所以老百姓爱读爱听爱讲;但也有区别于一般民间故事的地方:比如,《牛郎织女》主人公一个叫牛郎、一个叫织女,泛指性明显;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类型化倾向。许多故事表达同样的主题,《牛郎织女》《白蛇转》《梁祝》《孟姜女》(适当举例)

二、探寻文体的基本价值

   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能准确解读教材,研读此类教材的文本价值,从“文体”的视角进行教学实践,就能更好地解决“目标偏移和内容模糊”问题,有利于语文教师的“识体而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文体阅读思维,提高阅读的品质。

这样的故事读起来不难:情节性强,人物个性特点鲜明,故事背后的道理也容易明白,是一篇“浅文”。所以理解内容不是民间故事阅读的难点。梳理故事情节、品读人物形象、学习讲述故事、体味故事的文化价值观,可以是学习的目标。

两位老师都从民间故事的基本特点出发,研制了合适的教学内容,设定了合适的教学目标。陶花老师依托文本,以品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主线,引导学生走进故事情节,不断深入体会九色鹿和调大这两个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进而理解故事流传的价值在于惩恶扬善。她的教学目标很明确,重点很突出;唐灿丹老师则把学讲故事作为主线和目标,概括讲故事、生动讲故事、创造性讲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带着学生梳理故事情节,体会九色鹿的形象,领会故事内含价值,线索清晰、训练点明确。她们都摒弃了面面俱到的分析,紧扣民间故事的体裁特征,选择了适当的教学内容,找准了主线,纲举目张,交给了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方法和视角。(补充)薛法根老师有个特别经典的课例《哪吒闹海》。他就围绕“讲故事”进行了四个板块的教学:第一版块:指导朗读,了解三闹的基本情节;第二板块,学习用三句话概括故事(为何闹、如何闹、闹如何);第三板块:把一句话说成三句话,学习生动讲述故事;第四板块:不同目的立场说故事,学习转述。你们看,没有我们常规的从第一自然段出发:说说哪吒闹海的原因,从“专心治一治”读出什么?哪吒是怎样为老百姓出气的?他的机灵表现在哪里?如果所有的文本都这么学,我想学生的阅读思维,学生的大语文观是无法很好的培养的。

三、选择适切的方式路径。

了解了教什么,那么就要看教师怎么基于学情来设计有效的途径,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有效落实语言能力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同题异构的研讨模式,最能让我们有所启发和触动。尤其是今天两位老师虽然都是依托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但是能从不同的视角,(一个以讲故事为主线,一个以读人物形象为主线)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智慧地组织课堂,落实变“教课文”为“学语文”。

具体环节阐述详见教案,文稿中我就不一一写出来了,根据现场课堂情况和老师交流

先说说第一节课:陶老师的课,第一版快初谈人物形象,根据学生交流概括出善、恶;第二板块,以本为本,用学生熟悉的方式,指导批注,点拨交流,适度想象,前后勾连,让学生对调达的恶、九色鹿的善,进行了深度阅读,九色鹿是“正义和善良的化身”,调达是“卑劣和贪婪的象征”,学生对美丽和丑陋,善良与罪恶,高尚和卑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由此,民间故事个性鲜明的形象深深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也实现了故事文化价值观对学生的感染和熏陶。(尤其欣赏……根据课堂实际随机说)因此,第三板块老师补充交流好不同版本的故事结局后,学生真正领会了故事的主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就是这个佛教故事的真正内涵。(插一句:也有老师受教材编排的影响,认为故事落脚点是做人要诚信,我觉得有待商榷的。)应该说,这是一堂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统一的课堂,随着教学环节的深入推进,学生的情感也跌宕起伏,感受到了民间故事的魅力。我想,以后同学们再去读民间故事,或者就会从故事主人公身上读懂这类人物的特点。

再具体说说唐灿丹老师的这堂课。我个人还是很欣赏的。(举例互动中,老师们的评价)第一版快,评论人物,感知形象。这既符合故事阅读的宗旨:感知人物形象,其实,也是一种对主要故事内容的整体把握。第二板块是借助思维导图,概括讲述故事。怎么概括情节曲折,人物关系相对复杂的故事?唐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好的示范:画思维导图。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讲清人物关系,理顺情节先后顺序。当学生很久自己画的思维导图简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语言精当,表达流畅,完全实现了简述故事。学会了这种方法,所有语文书中的故事,都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概括;到这里,学生体会到了民间故事的情节曲折。

第三板块是跟着作者讲故事。这里唐老师大胆取舍,选取了矛盾冲突最强烈、人物最集中的高潮部分进行具体的指导。这个环节的指导,唐老师以语段为例子,引导学生关注故事里的画面,读好故事里的声音,体会故事中的情感。(尤其欣赏对九色鹿这段话的学习,唐老师分了几个层次进行了引导,一读,读出气愤,让学生紧扣文本语言甚至标点,读出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二读,教师比较读,让学生跳出国王是昏君的思维定式,为深入领会九色鹿的品性做铺垫;三读,结合对话场景和对象,深度研读,体会九色鹿的临危不乱,智慧高贵。)这样的研读,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度领会了九色鹿的形象。同时,也为讲好故事做了准备。第三板块也是补充了不同版本的结局,但是两位老师目的不同,陶老师是让学生发现规律,从而探寻故事内涵或道理;唐老师则是让他们明白,故事可以有想象空间,进一步为创造性讲故事做铺垫。想象是故事的基因,我觉得这个环节的设计很有必要。所以唐老师这唐课,看似清减,但是学生却在语言材料中得言得意得法,学到了很多。

结语:

“吹尽黄沙始见金”,尊重教材,善待文本,通过深入研读,准确把握编者意图,最大限度发挥文本的教学价值,是语文教师的应有姿态。教师适体而教,学生就能识体而读,获得阅读思维的提升,进而由篇而类,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附课件:

upload_9cf9fb04eb41d3a******177bd304c401.ppt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