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之声广播稿(3月15日)
趣味科学(第二期)
A:张子成 B:潘悦若(开场音乐)
A张子成: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中午好。欢迎收听和合之声广播站!我是主持人张子成。
B潘悦若:我是主持人潘悦若。首先给让我们一起进入新闻袋袋酷环节。
A张子成:
B潘悦若:
A张子成:
A张子成: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趣味科学节目:张衡的故事
A张子成:公元78年,在河南南阳县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里,一个孩子出生了,他的母亲为他取名叫张衡。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孩子会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一座巍巍丰碑。
B潘悦若:张衡从小聪敏过人,他对瞬息万变的大自然充满了兴趣,日月星辰更让他着迷。有一次,他和妈妈去挖野菜,太阳刚从东方升起,张衡发现自己的影子比自己要长好多,而到了中午,妈妈带到回家时,自己的影子却缩成了一团了。 以后,每当他发现自己的影子缩成一团时,就催妈妈赶快回家做午饭。
A张子成:他还喜欢听妈妈讲有关自然界的故事。白天,阳光普照,母亲给他讲后羿射日的故事;晚上,月亮的银光堆积如水时,母亲便把小张衡抱在怀里,给他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星星洒满天空时,妈妈告诉他天上文曲星的传说、二十八星宿的神话。
有一次,母亲给他讲完故事,良久不见他回应,于是拍拍他的小脸蛋,问道:“张衡,你在干吗?”“我在数星星。”
母亲奇怪了:“天上的星星动来动去,你怎么能数得清呢?”“可是,我发现这些星星并没有乱动啊。它往西边移动,而它旁边那些小星星也跟着移动呢。” 母亲一看,果然是张衡说的那样。这样一边观察一边数,他能数一千多颗星星呢。
B潘悦若:张衡不仅聪明,读书也非常仔细用心。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也不羞于向人请教。到了10岁的时候,他就能熟读《诗经》,还阅读了很多其他的书籍,对其中的天文、历法知识非常熟悉。
有一次,私塾先生给学生们讲《诗经》中的句子“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把“流火”解释为“落下的、一晃而过的大火星”。 有个学生很好奇,问先生:“大火星是指天上是的哪一颗星星呢?” 先生含糊地回答:“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流星。”
A张子成:张衡觉得先生讲的有矛盾,站起来说出与先生完全是不同的解释:“先生,那‘流火’是二十八星宿中的萤惑星(即火星),‘流’是萤惑星偏西向下的意思,而不是指落下。” 接下来,他以引证《史记·天官书》、《淮南子·天文训》等书中有关论述,一口气说出星宿和北斗星的区别。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在空中比画,声情并茂的解说让同学们听得入了迷,先生也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
张衡凭着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和探索,最终成为远近闻名的少年学问家。
B潘悦若: 今天的趣味科学广播到这就结束啦!我们下次再见!
A张子成:再见!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