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之声广播稿(12月17日)
党史故事(第十期)
A:赵张毅 B:裔子书
A: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中午好!欢迎收听和合之声党史故事栏目。我是主持人赵张毅。
B:我是主持人裔子书。
A:首先让我们一起进入新闻袋袋酷环节
(新闻袋袋酷)
B:新闻袋袋裤环节到此结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党史故事吧。
发 展
A: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实现了领导集体的平稳过渡和顺利交接。胡锦涛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B:在中国即将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征程时,人们希望看到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风格和中国道路的走向。在讨论党的十六大报告稿时,胡锦涛同志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中国共产党要走的道路,就是邓小平同志开辟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并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A:2002年12月5日,胡锦涛同志和新的中央书记处全体成员来到了西柏坡。53年前中共中央就是从这里出发进北京,开始执掌全国政权的。在这里,胡锦涛同志引述了毛泽东同志的一段名言:“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B:果然,新的考验很快就到来了。2003年初,一场非典型性肺炎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肆虐成灾。这是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传染性强,没有特别有效的预防治疗办法,加上中国人口多、流动性大,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准备不足,疫情很快蔓延到中国大部分省区市,广东、北京等地的疫情尤为严重。
A:4月,在“非典”疫情最严峻的时刻,胡锦涛同志来到广东考察。一面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一面是“非典”疫情难以控制给人民群众生命带来严重威胁,而我们的很多措施还跟不上,一些方面还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我们要的是什么样的发展?怎样才能实现人民满意的发展?
B:在听取广东省委、省政府汇报后,胡锦涛同志感慨地说:“新世纪新阶段,包括广东在内的东部地区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我们要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全面的发展观。”
A:这是“发展观”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最高领导人的讲话中。
一个新的词汇,可能成为一个核心的概念,一个核心概念则可能导致一场理论创新。
B:2003年7月28日,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对发展观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我们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A: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一个新的发展观的雏形,就这样呈现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2003年,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将这一发展观正式命名为科学发展观。这次会议通过的决议,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为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原则。从这时起,“以人为本”成为了中国道路上的又一个关键概念。
B: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地回答了“靠谁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生动集中的体现。
A: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抗击“非典”带来的启示,但“非典”毕竟是偶然因素,主要的还是我们国家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关口,遇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如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很大、速度很快,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人民生活得到普遍提高,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没有根本扭转;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社会管理和建设还跟不上,等等。这些问题和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不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难以为继。科学发展观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来的一个总思路,总的答案。
B:实践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实践的思考和总结,又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的视角和方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开启了中国道路上新一轮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A:感谢收听今天的节目,下周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B:再见。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