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之声广播稿(11月19日)
党史故事(第七期)
A:赵张毅 B:裔子书
A: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中午好!欢迎收听和合之声党史故事栏目。我是主持人赵张毅。
B:我是主持人裔子书。
A:首先让我们一起进入新闻袋袋酷环节
(新闻袋袋酷)
B:新闻袋袋裤环节到此结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党史故事吧。
开 辟
A:1978年,中国道路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
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全党全国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次会议留下的最重要的历史文献,是邓小平同志在为这个会议作准备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指出:“首先是解放思想。”“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B:这篇著名的讲话,后来被誉为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就是从这时起,中国开启了以改革开放为鲜明标志的伟大历程。
A:今天再来看这篇文献,它最重要的作用是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使人们大胆地思考问题,大胆地进行改革尝试。
在当时的中国,最需要重新思考和探索的是什么呢?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根据马克思的描述,社会主义是个美好的社会,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发展阶段。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搞了二十几年,人民生活还是很贫困。这就说明我们过去的做法是有缺陷的。这首先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有偏差,同时在怎样搞社会主义的方法上也有不对头的地方。
A:邓小平同志认为,我们要搞的是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比资本主义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他还认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前进方向,但并没有对怎样搞社会主义提供现成的具体答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根据现在的实际,从时代条件和国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照搬书本和别国的经验从来是不能成功的,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
B: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对这个问题有了成熟的想法和清楚的表达:“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道路从此有了一个自信而响亮的名字。
沿着这样一条道路我们首先应该做些什么呢?当时的中国最具体、最严峻的实际,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就是“穷”,也就是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因此,邓小平同志的思考首先从这里破题。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首先在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民有更多的经营管理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有的农村一年翻了身,有的两年翻身,迅速摆脱贫困状态。
A:在农村改革取得突破的同时,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设计,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建设也“杀出一条血路”,在利用境外资金和技术加快经济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B:在一些地方,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出现,使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打开了一个缺口,原有的国营企业也开始放权让利,进行承包经营等多方面的改革。
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实践,使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呈现出蓬勃的生机。改革开放试验的成功,加深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道路,对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
A:1985年,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这样的谈话:《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在这一年,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同志信心满怀地指出:“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
B: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提出并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在这一历史阶段,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在这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的理论和他领导开辟的道路被高度概括为三句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后来,我们进一步把它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内容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路线。这也成为了中国道路最基本的内涵。
A:邓小平同志留给后人的最后一篇重要文献,是1992年他视察南方的谈话。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陷入空前的低谷。中国道路的发展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中国将向何处去?中国的改革还要不要继续?
B:南方谈话,包括邓小平同志的其他著作,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都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又结合中国的实际而提出来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因此,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A: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和著作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但他从不迷信自己的著作,从不把自己的理论当作不变的教条。1981年,他在英文版《邓小平副主席文集》的序言中曾这样写道:“如果有一天这些讲话失去重新阅读的价值,那就证明社会已经飞快地前进了,那有什么不好呢?”
B:的确,社会在飞快地发展。20世纪的最后10年,世界正发生着剧烈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使得整个世界充满了变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如何顺时应变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A:感谢收听今天的节目,下周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B:再见。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