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部诗学诗美活动
在诗词中浸润,在文学里浸泡。2023年11月11日上午,我校小学部、高中部教师代表以及家长代表,受邀参加第十一届扬子江诗学奖、第十二届江苏文学评论奖颁奖仪式。
著名诗人、《诗刊》主编李少君给大家作了《人诗互证与诗歌境界》的讲座,分享了他的诗歌思想与创作体会,让老师们在提高诗歌赏析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身文学品味与素养,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诗歌文化,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
李主编围绕“人诗互证的传统与未来”,高屋建瓴为我们讲述了诗歌的前世今生。
他指出诗歌特性:“人诗互证”。“小说家、散文家称之为‘家’,而诗人却称之为‘人’”。具体来说,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作者本人都可以不出现在作品之中,只要作者把故事或文字写得出彩,小说和散文自然也就成立了。但诗歌的背后一定要有“人”存在才能成立。以李白的诗歌《赠汪伦》为例,这首诗作为一首歌颂伟大的友谊的作品得以流传千古,但如果客观地讲述这件事很可能难以流传。因而“人诗互证”可以说是诗歌源头。诗歌具有“诗无邪”和“我手写我心”的特点,强调诗歌要直接呈现自我,直接表现主体的情感和精神。古典诗歌表现为现场感和现实感,修辞立其诚与存在之真。从诗人昌耀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这一话题,延伸出李白、杜甫、王维分别是道教、儒家和佛教的完美代言人,而苏东坡则将儒释道三者融会贯通,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之学。那么由此也可看出他们的形象与他们的诗歌作品可以互证。
他指出杜甫的主体性。从杜甫的经历,早年写出“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等句子时的意气风发甚至是狂妄豪放的气势,到后来经历安史之乱以后转变为一位拥有天地境界的人民诗人的原因,指出如果要理解什么叫“境界”,可以从杜甫这里来寻找答案。
在当今AI盛行的时代,诗歌还有存在的意义吗?这是李主编提出的当下命题。诗歌是人学,是有生命温度的文学,是有人的性灵的文学,她的生命将亘古不变。在李主编饱含深情的讲述中,我们解开了当今诗歌存在意义之谜,深入寻觅到诗歌隐秘之河。
在短暂的时空里,李主编带我们徜徉在诗歌长河里,沐浴诗歌的清朗,游走文学的殿堂,仿佛我们重回那个遥远的诗意青春,定格最美好的时光。
小学部高中部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全程参与了本次周末诗歌讲座学习。
供稿:黄洁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