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首页学部>北区>教学教科>详细内容

北区初中许春燕丨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5-18 10:47:25 浏览次数: 【字体: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内容的学习和分析,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这位民族英雄,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教师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做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阅读第15课导言,回答下列问题:1、明朝对外关系史上的最著名人物?2、本课两个问题是?

学生回答。

     师:上节课老师给大家留了几个问题,在书上你找到答案了吗?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通过课前认真复习,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相信大家接下来的学习会更轻松。我们先来了解本课的课程标准,师:本课重点要求我们掌握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目标引领,前置学习

教师出示知识点问题,师:请同学们在书上快速找出题目的答案,并用笔画出来。

学生回答。

1、前提?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是一个强国。

2、目的?

师:关于郑和,书上70页相关史事有介绍。郑和深得朱棣信任。朱棣称帝后,便派郑和下西洋。

问题导航,新知生成

出示材料,师:明成祖让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从这段材料你读出了什么?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

师: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声望,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主要是去宣扬国威,

师:那西洋在哪里呢?

出示课件。师:(边说边指出相应地理位置)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2、概况:时间?次数?规模?方式?

学生回答(时间?次数?规模?不用细讲)

师:主要方式是什么?可见,郑和代表的明朝政府与西洋各国建立一种朝贡贸易关系。西洋国家进贡,明朝赏赐,宣示国威,对外交往方式是友好交往。

4、范围?

出示课件,师:观察郑和船队下西洋的示意图,想一想相继到了哪些地区?请一位同学讲解,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查漏补缺。

图一,到了哪里?南亚

图二,红海是在今天阿拉伯地区。

图三,非洲东海岸。

师:郑和船队最远到达哪里?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5、特点?

协同学习,展评结合

师:为了更全面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老师查找了和郑和下西洋差不多时期的西方两次主要航海活动的资料,并把他们制作成表格,通过两者几个方面的对比发现了什么?四人为一小组,可以相互讨论,得出结论记录下来。

学生回答(时间长、航程远、次数多、时间早、规模大)

师: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壮举”这个词就能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6、意义?

学生回答

出示图片,师:指出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说清楚亚非海上交通线主要指哪里。

课后活动一  师:书上告诉我们,直到现在,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和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想一想,为什么用“三宝”命名呢?其中含有怎样的历史信息?原因:为了纪念郑和。

学生回答(信息:郑和到过该地;增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了解和友好往来。)

知识拓展  明朝前期对外交往的史实,书上75有介绍。

过渡:明朝是我国对外关系的转折时期,在此之前是以友好交往为主。但是中后期开始,进入到侵略与反侵略关系中,转折点就是戚继光抗倭。

二、戚继光抗倭

问题导航,新知生成

出示题目

师:在书上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并做好标记。

学生回答

1、背景?

师:戚继光抗倭,这个倭指的就是倭寇。主要是由日本武士和奸商组成。当时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虽然年轻,但是作战经验丰富。

2、军队?

师:创建了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谁来介绍?

学生回答

师:书上介绍了戚继光的军事著作,以及戚继光为了抗倭,专门创造了新的作战方法——“鸳鸯阵”。

师:戚继光在出征抗倭前,写下这首军歌,大家可以大声读一读,你感受到怎样的战斗意志?

学生回答

老师补充:表达了戚继光保国救民,建功立业,杀尽倭寇的坚定决心。感受到他怎样的感情?爱国之情。

3、事迹?

师:戚继光率领的这支军队所到之处令倭寇闻风丧胆,出示课件,接连平定浙东、福建和广东地区的倭患,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战争性质?5、人物评价?

协同学习,展评结合

师:如何判断一场战争性质和评价历史人物?这是这堂课我们要学会的技能。

战争的性质是从战争发动者的目的来看,历史人物是对他的杰出贡献和情怀抱负来评价的。学生自己选择并讨论

学生回答

师: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烧杀抢掠,这是不耻的掠夺行径,是侵略战争。戚继光抗倭战争的目的是反对倭寇侵略,平定倭患,这是反掠夺战争,也就是一场反侵略战争,是正义民族自卫战争。

师:为什么称戚继光是民族英雄?什么是民族英雄?所以我们说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师:我们评价岳飞也是民族英雄,两者是否矛盾?

师:民族概念不一样,岳飞是从汉民族主权角度来说,而戚继光是从中华民族主权来看。两者都是民族英雄,但概念不同。

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师:明朝中后期,妄图侵略我们国家的何止日本,还有葡萄牙。谁来读一读?

师:要注意,攫取的是澳门的居住权,不是领土主权。

三、本课小结

师:郑和七下西洋反映对外关系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友好。

戚继光抗倭反映出什么关系特征?

学生回答:侵略与反侵略。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师:国力变化。明中后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由强盛逐渐转向衰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家逐渐强盛并对外进行殖民扩张。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是否有地位,取决于它的综合国力。今天中国能有大国的国际地位,正是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国家变得强大,而且对外友好交往决定的。

四、融会贯通,和合生慧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因国威之遐畅,我国的文化和外国的文化就起了交流互织的作用……东北一隅,自高句丽、百济平后,新罗即大注意于增进中国文化。日本亦屡遣通唐使,并带了许多僧侣和留学生来。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东方的航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                       ---(英)李约瑟

材料三  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四  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我们将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选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

                        ——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写出唐朝时期中外友好交往过程中的两件重大事件,并说明唐朝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壮举?根据材料二指出该壮举的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及影响。

(4)据材料四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所体现的文化认同精神有哪些?综合以上材料,联系我国对外关系的不同带来的巨大变化,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五、预习清单

写在16课的课题旁边,在书上找到答案,画出来。

六、完成练习

完成练习册15课的相关题目。

 d6d4764c6e8c44c1b1395a26c5992d56.JPG

15、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反思

本课我坚持“以生为本,科学高效,充满活力,优质轻负”课堂教学要求来展开教学。本课导入以“目标引领,前置学习”这一环节展开,课前安排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几道问题在书上找到答案,让学生提前预习,对本课有大致了解。

新课讲授过程中,每一部分的知识点我都设计了“问题导航,新知生成”、“协同学习,展评结合”两个环节。“问题导航,新知生成”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每一重难点的知识点。“协同学习,展评结合”这一环节组织学生自主进行交流讨论,共同探究与这一重难点相关的问题,既巩固基础知识,又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知识点讲授完,进入“本课小结”环节,通过“郑和七下西洋反映对外关系什么特征?”“戚继光抗倭反映出什么关系特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等一系列的问题的探究思考帮助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行整合归纳:明中后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由强盛逐渐转向衰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家逐渐强盛并对外进行殖民扩张。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是否有地位,取决于它的综合国力。课堂小结这样的环节能帮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进行高效总结,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学习眼界,不拘泥本册书,用历史发展的观点来学习每一课。最后“融会贯通,和合生慧”这一环节,我选取了一道材料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这道材料题摘取了唐朝、明朝、清朝和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变化的相关史实,先考一考学生对这几个时期对外关系史实的掌握情况,同时锻炼学生从材料中寻找关键信息的能力。题目最后以“从古至今我国对外关系的不同带来的巨大变化,你能得到什么启示?”这种启示类的来提升学生整体概括材料的能力。

上完本课,我认为本课还需改进的地方有一下几点: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布置了合作探究的环节,但感觉还是流于形式,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交流探究合作的能力。针对这点,我认为教师应该重点设计自己的问题,选取更典型的材料让学生有目的、有材料、有方法去交流讨论,达到“有内容讨论,有一些收获”效果。2、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多样化。历史可以是一门有趣的学科,课上如何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课上除了展示一些史实材料、图片,也可以穿插一些视频,组织小游戏等,但是不能偏离课堂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所有形式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3、由于我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在一些知识点上只能“蜻蜓点水”,不能讲透。如“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亚非海上交通线”这一点,我只知道大概地理位置,没有再了解。所以我在平常教学中应该把每一个知识点了解清楚,不能只是大概了解。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