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聚焦课堂>详细内容

同题异构 精彩纷呈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0-12 09:50:18 浏览次数: 【字体:

同题异构 精彩纷呈

无锡惠山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与张家港外国语学校联合开展同课异构实践研修活动12月14日在张家港外国语学校进行,开课科目为数学和化学两门学科。张家港外国语学校陈萍老师在初二(1)班,无锡市藕塘中学徐新科老师在初二(2)课题《一次函数与图形的面积》;无锡市石塘湾中学孙秋华老师,与外国语学校顾卫红老师共同开设了《溶液配制》一课,课后与会成员共同开展了专题教研活动。

  初中部赵春雷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做了点评:

陈老师的这节课很实在,课件从制作到应用都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发挥着抽象问题具体化,突破难点的作用,教态大方,语言流畅,板书工整,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用各种方法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具体的我来结合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这节课:众所周知数学核心素养大致分为以下六个方面: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

 

1.    数学抽象的培养很到位

数学抽象包括空间形式抽象和数量关系抽象等等,在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的过程中,倘若教师将话语权独占,过多的提示点拨只会让学生养成思维惰性,造成思维障碍,而陈老师这节课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同学们相互合作、探究,通过议一议,让同学们自己来解决问题,很多例题当同学们得到正确答案的时候,陈老师并不急着结束此题,而是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来探讨是不是有其他的方法,并且进行比较哪种方法更好,这样不紧挖掘了孩子们的潜能,也扩宽了同学们思维的广度,在课堂上真正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和我们学校所倡导的“让学生站在舞台的中央”不谋而合。

 

2.    教学设计很合理

陈老师通过一个边长为特殊值的三角形求面积为导课内容,让同学们通过传统的方法来计算面积,这样会产生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而且系数还比较复杂,这样同学用现有的知识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迫使同学们去寻求其他的方法来解决此问题,这在客观上为使用割补法打下了伏笔,这时陈老师引导同学们通过观察边长数值的特殊性来建立网格解决问题—介绍割补法,当用割补法能解决这个三角形面积之后,陈老师趁热打铁,把这个三角形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坐标系,随之引出一次函数中的面积问题,这种设计很巧妙,遇到问题,产生矛盾,寻求新法,推出新知,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水到渠成,可见陈老师是花了很大的心思的。在这个导课的过程中,尤其那两个建立运用的恰如其分,网格和坐标系都是解决问题的工具,通常我们是将图形放在网格中的,学生们会想到割补法,而陈老师先给图形再引导同学们构造网格来解题,体现了网格的工具性,而建立坐标系来解题体现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解题方法,这些方法孩子们虽然不会一下子掌握,但是陈老师将这种方法耕耘在了孩子们的脑海当中,随着同学们知识的增加、能力的增长,这种方法一定会开花结果的,这就叫润物细无声。

 

3.    逻辑推理的培养很踏实

 

针对于初二的学生而言,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很重要,陈老师在设计例题以及引例的时候能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巧妙构思,在服务教学目的的同时,加深了同学们思维的深度。例如,陈老师在引导学生构建完坐标系将三角形放在坐标系中,与一次函数产生联系之后,给出A.B两点的坐标,让同学们求三角形AOB的面积,同学们通过类比学习,马上能联想到割补法,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之后,陈老师并没有嘎然而止,而是引导同学们用多种方法去割补这个三角形,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思维的广度在不断地拓宽,推理的方法在不断地增加,又例如,陈老师在讲解例1的时候,她设制了5个小问题,她的这5个小问题设计的很巧妙,由简入繁,抽丝剥茧,逐层深入。首先求P点坐标,然后求规则图形的面积,再次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之上发,通过有指向性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来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最后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没有具体的指向性,再来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通过上一个问题的铺垫,同学们理所应当想到分类讨论思想。这些问题的设计拓宽了同学们思维的深度。再加上陈老师严谨的板书,精细的解题过程,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同学们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4.直观想象很完美

通过具体的几何图形,给同学们直观感受,有助于同学们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陈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黑板上画了很多具体的几何图形,图形美观大方,彰显了陈老师教学基本功,借助于这些图形,同学们对割补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要求我们能够结合时代特性,课堂教学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认知数学内涵和现实意义,完善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而陈老师的这节课即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注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薛青峰教研室主任、陆平老师分别对上课的老师做了点评,并做了核心素养下的化学专题讲座。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这节课的内容,是初中进行的唯一一个定量实验操作,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溶质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为实际操作中的运用,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以及药品的取用、称量、量取、溶解等基本的实验操作,是初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的实验技能。顾老师在本节课中充分体现了自主互助的课堂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是一节有创意、较为生动的实验教学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体现了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探究为引领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本堂课从多角度的观察,发现了有以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问题切入简洁明了

    顾老师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配以图片,形象生动的阐述了今天要学的内容,同时引入浓度大小对生产,生命活动的影响,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也为后面的稀释埋下伏笔。其次通过设问法,什么是溶液的质量分数?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得出溶液的质量和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再通过提问完成:50克5%的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溶质氯化钠多少克、水多少克?(请你完成)再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溶液的配置,下面的一系列问题就顺次出现,溶液的配置需要什么仪器?需要什么试剂?各个仪器有什么重要的作用,以问题推进互动,既可以引起学生思考又可以突出重点,问题环环相扣,使得整个课堂非常紧凑。思维非常缜密,层层推进化繁为简,提问的语气语速表情控制的很好,对学生的启发作用引领作用很好。既有问题的推进,又有评价推进,几个问题的设计都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有讨论强烈的需求。
  亮点二:学生动手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学生参与面广,采用边问边答(集体回答形式)方式,贯穿整节课,整堂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围绕今天所学的内容在进行探究。参与的热情和参与度都非常高。通过今天的学习,学生已能掌握和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相关的计算和溶液配置的操作,从学生的回答情况和计算板演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今天的所学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操作都掌握的较好。

亮点三:教师设计的问题针对性强

本节课本身就是一节实验操作课,经过顾老师巧妙地设计,把溶液的质量分数、溶液的配置、溶液的稀释、以及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换算的计算,和实验操作有机的融合在整堂课当中,大大增加了课堂密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亮点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合作学习的热情
   
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采取互相自查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本身掌 握的情况,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学习知识的了解,更有助于知识的衍生。我们经常讲的,看看学生到底会了没有,那就看看他能否讲出来,能否教会其他的同学。

亮点五:注重细节

顾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细节要求比较严格。比如:搅拌的声音、固体的称量、到了溶液改质量为量取的提醒等。时时刻刻提醒或暗示学生在做科学探究时,心理上容不得有半点马虎,充分体现了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亮点六:板书整洁

一堂课上的再好,要是没有完成的板书,那也是遗憾的。顾老师对板书的要求非常严格,从而为学生的课堂笔记做好了带头模范的作用。

总的来说,顾老师的这一堂课能较好的诠释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核心素养下的问题式教学探究的研究课,为我们做了示范和榜样。同时,我们也一直以问题式教学探究为指导,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努力。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